强化膜混凝工艺产生的农村污水污泥的厌氧稳定化及景观利用
本研究中,强化膜混凝(EMC)污泥先经过不同的碱性(pH值7.2、10和11)、温度(35°C和55°C)及时长(0.5小时和1天)预处理,随后接种到运行176天的沼气反应器中。
最佳预处理条件(pH值11、55°C、1天)能有效将颗粒态化学需氧量(COD)水解为溶解性化学需氧量(SCOD),其浓度达8435±121 mg/L。较高的pH值还有助于两性铝磷(Al-P)化合物的溶解,促进污泥中磷的释放(释放量为91.8 mg/L)。这种碱性预处理,尤其是在最佳条件下,能显著提高长期半连续厌氧消化器的产气量和甲烷浓度,甲烷产率达188.4 mL/gVS。
三个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相似的变化:早期以产糖和产蛋白的发酵细菌为主,后期则以栖热菌属(Thermovirga)和一种未培养细菌(Run-SP154)为主。接种物中的古菌群落以 acetotrophic 产甲烷菌甲烷丝菌属(Methanothrix)为主(占比>91%),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占据主要地位(占比>40%);而氢营养型产甲烷菌中的甲烷绳菌属(Methanolinea)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,在实验后期占序列总数的24%以上。
此外,研究还测试了将EMC消化物用作桑树肥料的可行性,结果显示,经最佳预处理污泥产生的消化物比传统化学肥料更能促进桑树生长。这表明该方法在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。
服务对象 : 中国矿业大学
发表时间: 2025 年 1 月 1 日
发表期刊: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
文章链接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itotenv.2024.177902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相关文章
暂无评论...